讲好咸阳故事、营造发展氛围
核心提示
穿越千年历史,自商鞅变法到荆轲刺秦,从楚汉争天下中沦为焦土到女皇武则天归葬乾陵,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北岸的古都咸阳,曾宫阙罗北极,千载坐盈虚;自周、秦至汉、唐,方圆800平方公里的咸阳原上,分布着27座帝王陵墓和2000多座陪葬墓——这里曾是风云激荡、雄图霸业之地。
风雨江山在岁月里更迭,时间赋予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遗产和现代时尚的文明气息。
为贯彻落实中省市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咸阳立足资源禀赋、深挖文化内涵,以重点培育中部历史文化与民俗体验文旅产业链为重点,加快文旅产业升级,拓宽文旅发展空间,聚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城市品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沿着这首王维的诗句,去探索咸阳的美丽,品味历史的韵味,感受岁月的沉淀。
丝绸古道上的彬州大佛寺石窟、中国第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陵墓、古渡廊桥悠扬跌宕、红色马栏的革命旧址、中国最美乡村袁家村……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伴随着文旅产业在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山水人文画卷,在咸阳大地徐徐展开。
近年来,咸阳市以全域布局为中心,相继出台《咸阳市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提升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重点培育南部城市休闲与滨水体验文旅产业链、中部历史文化与民俗体验文旅产业链、北部生态康养与山地度假文旅产业链,将各类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在协调联动中拓宽发展空间,把“过客”变“留客”,让“流量”变“留量”。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科技赋能景区潮起来
俗语云“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厚土埋皇上。”自周、秦至汉、唐,方圆800平方公里的咸阳原上,分布着27座帝王陵墓和2000多座陪葬墓——这里曾是风云激荡、雄图霸业之地。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陵墓遗址,一陵二帝葬,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建造历史上举世无双,在世界陵墓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乾陵博物馆。
11月27日,记者步入乾县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在数字乾陵体验馆,只见左右两边的墙壁上,两位唐代的侍女头梳螺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从电子屏幕中翩然而至。
裸眼3D数字乾陵以鸟瞰的角度飞越乾陵,穿越神秘地宫、展示数字壁画、数字大唐,让游客有一种身临其境走进大唐的感觉,满足了游客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这是我们景区打造幻影成像、3D数字人,通过三维动画、视频、声音等现代化技术,将历史文物通过影像展示出来,让历史文物‘动起来’‘活起来’。”乾陵管理处副主任赵党罗介绍。
数字乾陵体验馆3D数字人。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陕西省加快构建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链,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咸阳全力塑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乾县县委、县政府总投资2.4亿元,占地130多亩的乾陵文化服务(景区游客)中心已基本建成,它是全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功能最全的游客集散中心。
赵党罗介绍,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可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提升游客对乾陵景区的第一印象和门户形象,全面助力乾陵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距乾陵2.5公里,在礼泉县城东北方向的九嵕山上,坐落着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也是“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园。
在景区工作了十几年的昭陵陵山景区管委会主任孙祥清,说起昭陵的历史,如数家珍。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昭陵陵园面积2万公顷,周长60公里,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有陪葬墓180余座。
为完善全域旅游基础设施,礼泉县投资800余万元,加快昭陵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建设步伐,设置昭陵六骏等石刻,对景区原有临建设施进行拆除,重新建造仿古建筑,对陵山停车场、景区路面等进行提升改造。
“为让老景区焕发新活力,我们对景区整个环境进行提升改造,接下来,我们将着重打造昭陵六骏标识、拓宽文创产品,丰富旅游业态。”孙祥清说道。
旅游是地理空间的跨越,也是促进文化记忆的传承。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月明说:“随着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不断深入,旅游产品和体验也需要不断提档升级,我们鼓励景区采用新技术,诠释文博艺术新内涵,大力发展数字化陈列、文物修复和艺术创作体验,塑造咸阳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
数字化是博物馆发展的大势所趋。如何借助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火起来?
咸阳一直探索,从未停步。
彩虹衔渭水,古渡几春秋。咸阳古渡,也称渭阳渡。远在商代开始,这里就是关中西通西域南往巴蜀的交通要冲和古丝绸之路的第一大渡。
11月24日,记者走进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长11.15米、宽2.4米的渭河渡口水景幻影成像,脚下波光粼粼,烟波浩渺,草长莺飞,鱼戏红莲。
古渡遗址博物馆机器人“小渡”。
墙壁上,循环播放单峰驼、三彩马、铁锚等重点文物的三维模型,通过动态特效的形式进行立体展示,妙趣横生,新颖独特。记者在现场看到,机器人“小渡”正在为游客提供文物讲解、参观引导等服务,使博物馆更具科技感、现代感。
“今年,我们投资160万元打造《咸阳古渡几千年》裸眼3D沉浸式体验馆,通过动画、三维立体场景模拟还原了一个充满烟火味道和生活气息的渡口繁华胜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古渡的历史变迁。”咸阳博物院信息中心主任张延峰说道。
近年来,咸阳博物院重点打造智慧化古渡遗址博物馆,通过触控交互、动态投影、全息成像等新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开展云上咸博参观游览等活动,吸引了很多游客打卡参观。
咸阳博物院。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季 摄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
老景区茂陵博物馆也在不断尝试。在茂陵博物馆,记者看到,茂陵石刻、瓦当、文字、方砖、鎏金铜马、玉雕铺首等国宝级文物通过三维立体、AR等数字化,使文物“活”起来、“动”起来。
“为讲好茂陵文化故事,传播中国最美声音,我们用科技赋能文物,建设数字化沙盘,用VR技术复盘文物背后的故事,探索博物馆文化的多元性,以新业态吸引游客解锁历史文化。”茂陵博物馆副馆长魏乾涛坦言。
“我喜欢逛博物馆,现在数字化赋能博物馆让人感觉更加奇妙、有趣!”来自安康的游客魏凯道出其中的奥秘。
茂陵博物馆的数字瓦当。
近年来,咸阳持续通过“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创新,为文创产业赋能,在推动产业数字化方面持续进行积极探索,实现产业价值转化,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
昭陵博物馆副馆长王俊杰深有体会,他说,去年,昭陵博物馆与西安团子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昭陵六骏”数字藏品,以新形式呈现了“昭陵六骏”之风姿,发售的6000份马鞍碎片盲盒、4800份骏马盲盒,均在上线1秒内全部售罄。
昭陵博物馆的骑马乐俑。
近年来,咸阳运用馆藏精品文物和特色标识元素,大力发展数字化陈列、文物修复和艺术创作体验、沉浸式观展、直播逛展,创新文博旅游体验。通过文旅IP提供数字艺术创作和数字渠道推广,积极构建“文旅+艺术+科技”数字平台模式,打造数字文旅的未来。
乡村游烟火气升起来
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醇厚浓郁的民俗文化,想要了解咸阳的风俗民情,不容错过的地方便是袁家村关中体验地、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泾阳龙泉公社、武功古城等地,这些地方为咸阳增添了乡村旅游无限魅力。
记者来到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进行探访。一踏入这里,路边门店大瓷缸、水瓮、竹筛子等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物品,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关中大地。
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
虽然已经进入旅游淡季,但袁家村内依旧人头攒动,油炸麻花、粉汤羊血、酸辣粉等不少店铺门前排起了长队。
作为“旅游小镇”,袁家村的核心仍是餐饮。所以下功夫最多的依然是袁家村餐饮,“前店后厂”“一店一品”都是袁家村成功的核心之一。
今年60岁的杜教民是烟霞镇上古人,在袁家村小吃街制作油炸馓子。过去因为家里穷,小名是“叫花”,如今,凭借卖馓子给两个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娶了媳妇。
袁家村商户杜教民正在制作油炸馓子。
“袁家村让我彻底拔了穷根,多亏村子带头人,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杜教民说。
袁家村选择了酸奶、油、辣子、醋等8家经营稳健、收益较好的作坊先行探索股份制改造,经营者自留股份不高于20%、全体村民分享剩余股份、村集体不占股,保障了全体村民的整体收益。目前,袁家村已建成32家农民股份合作社,实现了“人人是股东、户户有分红”。
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郭洪江告诉记者,过去袁家村靠着发展旅游业,并反哺第一二产业,后期随着游客逐渐增多,食品原材料消耗增加,袁家村便开始着手建厂房做食品加工业,这一背景下,邻村村民种的农产品也有了稳定的销路,袁家村便走出了“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目前袁家村有18家城市体验店、8家工厂。
去年,袁家村年接待游客量达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如今的袁家村,探索出了破解“三农”难题,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马嵬驿,位于兴平市西约11公里。近几年依托杨贵妃墓,黄山宫为背景,以旅游观光为主,处处体现唐朝特色。
马嵬驿夜景。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季 摄
“我们大力开发农业观光、乡村度假,目前正在打造马嵬集市,原汁原味再现唐代集市文化,让游客瞬间回到大唐,满足更多年轻游客的需求。”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副会长李团结说道。
在乡村旅游中,咸阳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发挥山、川、塬地形地貌特征和特色休闲农业产业优势,开发农业观光、乡村度假、休闲采摘、旅居康养、特色民宿、非遗研学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高品质乡村振兴“文旅版”。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存在着市场化水平不高,旅游品牌不多等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善,我市将对乡村旅游进行统筹谋划,全面开发培育地域代表性文化产品,以点带面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月明介绍,力争到2025年,全市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左右,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亿人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如今的咸阳,文化和旅游从相交到相融,形成了一幅“诗和远方”走在一起的新画卷。